第二十三章 洋务顽固之争 (第2/2页)
夷人教习天文算学一事,“若王大臣等果有把握,使算法必能精通,机器必能巧制,中国读书之人必不为该夷所用,该夷丑类必为中国所歼,则上可纾宵旰之忧劳,下可伸臣民之义愤,岂不甚善?如或不然,则未收实效,先失人心,又不如不行之这愈耳。”他的结论是设立同文馆实属“多此一举,转达致于人才、政体两无裨益。”同治无奈又将其奏折公布,发交讨论。其实这也是没办法,要与这些大儒动嘴皮子10岁的同治还是太嫩了。 十九日,奕欣等人递上折、片各一件,进一步阐明学习西方的必要性。他们明确的指出“自倭仁倡议以来,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,约法阻拦,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,臣衙门遂无复投考者。是臣等未有失人心之道,人心之失倡浮言者失之也。”他们还抓住倭仁奏折中有“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,博采旁求,必有精其术者,何必夷人?”等语,故意将其一军,请旨饬下倭仁酌保数人,即行择地另设一馆,由倭仁督饬。当天,朝廷发布上谕,一面饬令总理衙门“不可再涉游移,即着就现在投人员,认真考试,送馆攻习”,一面着倭仁保荐精通天文算学人才数名,“中国行择地设馆,由倭仁督饬讲求,与同文馆招考各员互相砥砺,共收实效。”倭仁马上回奏,承主自己“意中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,不敢妄保”,请求不必另行设馆。但他仍顽固坚持“天文算学只为末议,即不讲习,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,并非谓欲自强必须讲明算法也。” 在奕訢等人的策划和同治的默许下,朝廷命倭仁在总理衙门行下次。倭仁坚辞不就,未获允准。他只得称病乞假。 在得知倭仁的遭遇后,顽固派官僚、通政使于凌辰上奏,替倭仁解围,他说:如果在同文馆天文算学馆之外,另设一馆,将会造成“学洋人者势必愈尊洋人,不学洋人者势必愈鄙洋人”的局面,由此而愈激愈争,愈争而愈不可解,而党患成矣。他请求朝廷“密筹消弭,防患未形”,以免朋党之祸。
他的这番言论虽然表面是为倭仁开脱,但其中内情同治也是听进去了,的确若党争一开,国无宁日,对自己屠灭列强的志愿也很难达成,同治在以后的朝政中始终小心的平衡着两派的势力。 次日,候选直隶州知州杨廷熙,通过都察院递上《请撤销同文馆以弭天变折》。他荒谬地认为,春季以来,久旱不雨,疫疠流行,是“天象示警”,京师舆论皆以为设同文馆所致。他给同文馆加上“不当于天理,不洽于人心,不合于众议”、“溃夷夏之防,为乱阶之倡”等罪名,请求裁撤,或是禁止科甲正途人员报考天文算学馆。他甚至认为即使西方国家“多才多艺层出不穷,而华夷之辨不得不严,尊卑之分不得不定,名器之重不得不惜。”奏折中在对总理衙门诸大臣进行毁时,还涉及到同治。 奕欣等奏请将杨廷熙折交在廷诸大臣核议,并请求将该衙门现任王大臣暂行开去差使,听候查办。 二十九日,同治发布上谕,认为杨廷熙所奏“甚属荒谬。”斥责“杨廷熙以知州微员,痛诋在京王大臣,是何居心?”认为“推其原故,总由倭仁自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后,种种推托所致。杨廷熙此折,如系倭仁授意,殊失大臣之体,其心固不可问;即未与闻,而党授门户之风,从此而开,于世道人心在有关系。”接着,以和缓的口气说:“该大学士(倭仁)与国家休戚相关,不应坚持己见,着于假满后,即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任,会同该管王大臣等和衷商酌,共济时难。”又饬令奕欣等“不避嫌怨,力任其难,岂可顾恤浮言,稍涉推诿”。至此,这场争论便告结束。 其时,不管这场争论的结果如何同治都会支持洋务派,早在争论之初同治就与恭亲王透过底,不管朝臣如何反对,都要把同文馆办下去,如不办理,则以后与外夷交涉会多有不便,此时恭亲王极为叹服同治之远见,但其孰不知,同治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已在心中盘恒许久,因为这项大计划是专门为了大清国最大的敌人而准备的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